这几日,懂车帝发布的视频引发了广泛热议,尤其是其中关于“消失的前车”的部分,吸引了大量关注与质疑。我完整观看懂车帝的视频,也一些想法想与大家分享。
实验设计
“消失的前车”这一测试环节备受争议,主要集中在测试车与前车之间的车距差异,以及测试车当时车速的不同,很多人因此质疑该实验设计不合理。
我也思考了一下,如果由我来设计这个测试,应该如何更科学地实施?
探究问题
本次测试的核心问题是:不同品牌的辅助驾驶系统在“前车突然变道并露出故障车”这一极端场景下的应对能力表现如何。换言之,主要测试当前智能驾驶系统面对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。
实验设计
具体的设计流程在此不再赘述,但以下几个细节我认为尤为关键:
- 路况一致性:应尽可能确保各测试车辆面临完全一致的路况与情境,否则所得结果无法进行有效的横向对比。
- 前车速度一致:测试中前车应保持相同速度,例如设定为132 km/h(即限速120km/h + 10%浮动)。
- 前车变道点保持一致:前车变道时与故障车的距离应相同。为确保一致性,可在道路两侧设置参考标记,既方便司机操作,也可作为视频佐证。
- 邻近车道交通状况保持一致。 快车道上的其他车辆,也应与前车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。例如,同样以132km/h的速度行驶,并与前车保持约30米的间距。这是因为,邻近车道的交通状况会直接影响辅助驾驶系统的环境感知,进而影响其决策。如果邻车距离较远,系统或许会误判变道为最优解(尽管我个人不认同此逻辑);反之,只有当邻车距离足够近时,系统才可能将紧急制动判定为最安全的选项。
- 测试车状态一致:测试车应与前车保持稳定跟车状态并持续一段距离。一些车辆可能已经完成加速阶段,稳定在132 km/h;而另一些仍处于加速过程中,车速尚低(如120 km/h),这将显著影响测试结果的可比性。
- 车机参数设置一致:这也是网上争议最大的一点:究竟是应该调整车辆,使所有车都达到相同的实际跟车距离和时速,还是应该保持辅助驾驶的参数设置一致?我认为,要达成此次的测试目的,后者才是更合理的设计。
首先,实验的核心是检验不同系统在统一设定下的自主决策能力。因此,参数设置本身是控制变量,而系统在此设定下自主选择的车速和车距,则是体现其能力的因变量。其次,试图让不同品牌的车辆保持绝对一致的物理车距,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。以跟车距离为例,即便所有车辆都设有“1、2、3”档,A品牌的各档位可能对应10米、20米、30米,而B品牌则可能是15米、25米、35米,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的。 鉴于上述原因,统一设置车机的“跟车距离等级”更为合理。视频中提到设置为“中档”,但在实际高速驾驶中,许多用户都会选择“最远”档位,因此是否将其统一设置为“最远”更为恰当,也值得商榷。(至少我是这么设置的🙈)
除了车机设置统一外,视频中似乎未对上述其他几个关键点作出明确说明。如有遗漏,欢迎补充。
其他想法
懂车帝视频最想传递的核心信息是:当下所谓的“智能驾驶”技术远未成熟到可以完全放心依赖的程度。即便启用辅助驾驶功能,驾驶员仍需时刻专注前方路况,双手握紧方向盘。
相比那些具体测试数据与排名,这段19分钟的视频更有意义。「“直到碰撞前最后一秒,我都是相信它的”,“智驾”事故的背后,有问题吗?」
然而,网友们的关注点似乎集中在各品牌的排名上,不断试图为自己支持的车企辩护。退一步讲,即使测试条件未完全一致,比如A品牌车距50米、车速130,B品牌车距100米、车速120,这至少说明A车在该条件下存在潜在风险。其他品牌如何,不重要,关注自身安全才最关键。
如今,越来越多车企将“智驾”作为宣传重点,宣传时夸大其词,一旦发生事故则推责于用户。而一些不明真相的小白用户,往往会轻信宣传,毫无保留地将自身与家人的生命安全交给尚处于“幼儿园阶段”的智能驾驶系统。
近年来,车企们纷纷将智能驾驶吹嘘得天花乱坠,并将其作为核心卖点。结果往往是:没出事时,大肆宣传智驾的强大;一旦出事,责任便推给了用户。许多不明就里的消费者,很容易盲目相信厂商的宣传,将自己与家人的生命安全,托付给一个仍处于“幼儿园阶段”的辅助系统。
我曾在《谁说电动车不能开长途?1700公里春运返程分享》一文中提过,在长途高速上,我也会使用辅助驾驶,甚至超过70%的路程会开启辅助驾驶。即便如此,我始终紧盯前方,双手握着方向盘,脚始终靠近刹车,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。因为我深知,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智驾系统,都不具备人类的“防御性驾驶”能力——它不懂得主动远离大货车,不会避免在两辆大车之间行驶,也不懂得在视野受限时主动减速。
它们只是程序,只是辅助系统,而不是具备人类经验与判断力的司机。
或许,只有当开启智能驾驶时方向盘被锁死、事故由厂商全责承担的那一天到来,我才会真正相信“全自动驾驶”已成现实。未来也许终会如此,但显然,那一天还没到来。
虽然我没有车,也不玩车,但是我很赞同博主的观点!
🥹所见略同,其实很多事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,跟有无车关系不大。🤝
博主你好,茶备案项目开张,邀请您加入我们,得到你的专属备案号哦
icp.redcha.cn
看完视频后,入手了一款全手动的car(没米)
,每一步操控都自己决定
,Car就是机器不会100%不失误 
全手动是手动档么
机器和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,两者配合才能把安全做到最好吧
是的,甚至连左右后视镜都是手扒的
汽车的辅助驾驶,我一直觉得远远不能和飞机的辅助驾驶相比。要是过分信任这东西,小命不保。
飞机可能情况又不太一样,飞机的“路况”没有这么复杂吧。
反正目前汽车的辅助驾驶还只能是“辅助”,不能把小命交给他。
反正我是不会把命交给算法的,至少现在的还不行
是的,只是现在厂商宣传得太狠了,导致一些小白“真”全权交给机器来开,太危险了
。
辅助虽好,但这样是不是也少了些驾驶的乐趣,当然我的油车只有定速巡航,那种智驾也只是广告听听,依目前来看,个人感觉自己的小命还是自己拽着比较好。
两者其实也不冲突,如果能做到真正的智能驾驶,两者可以自己选择。只是当下还是欠些火候,自己掌着方向盘比较可靠。
不能把生命交给机器和算法,还是自己开靠谱
只是当下是这样的,有些网友还是太信任算法了。
我想的是这下懂车帝把车企都得罪了,金主爸爸们是不是以后要找机会削他?
但是换个角度来说是获得了用户的关注,得到了一大波流量和品牌
基本上在此之前,测评类的栏目看不到这么赤裸裸的对比。
感觉懂车帝这波操作应该是会断了自己未来和这些车企合作的机会,基本上等于是与各大车企建立敌对关系了?
不论这个测试是否做到了绝对的严谨,这个测试已经足以揭示出一些问题了,还是挺有意义。
现在网上环境就那样,拿我最近那起车祸来说,4s解释未触发AEB紧急制动的原因是对方速度太快、目标太小。。。买车的时候这些东西都是不会给你说的
对车是剁椒鱼头么,怎么还存在目标太小一说法?
这些车企感觉都这样,买之前说这也行那也行,出了事有这限制那限制,各种甩锅。
电瓶车
真车的辅助驾驶我其实是没用过的,我只用过定速巡航,那玩意确实只是省去了踩油门的功夫,算是最轻度的辅助驾驶吧。
不过欧卡里的辅助驾驶我基本上是全开的,自适应巡航+车道保持,有时候在要变道的时候打个灯,甚至连方向都不用打(看地图的标线)。但是即使是游戏,辅助驾驶依然不可信,有时候欧卡里的车道保持会突然抽风,猛地向旁边变道。而这时我往往是反应不过来的,再怎么拉也会把车开上草坪。
后来我回档之后,在明知会有这样的情况下,依旧不能算是完美的救车,还是偏了出去。
所以我感觉辅助驾驶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信任,你在发现危险的时候,是赌车机能顺利的解决,还是当车机根本没发现,自己处理。就目前来看,发现危险及时处理才是最优解。
但是我还挺好奇的,这样一直关注路况,其实神经也是高度紧张的,真的会起到辅助驾驶的作用吗?(没试过,不知道)
是的,只要见识到了一次失误,那么就很难再完全相信它了。
我自己用的话,只会在路况很好,社会车辆很少的封闭道路下使用,只需要盯着前面做好面对复杂路况接管的准备就行,省去了踩油门打方向的精力,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疲劳的。等于从驾驶者变成了监管者的身份。
体验过问界的智驾,感觉还可以,偶尔放松一下是可以的。对于把生命交给别人的事情,现有条件下,不管宣传的如何,还是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,和品牌技术都无关。。
同意,大多数人其实并不能清楚当下智驾的下限和能力边界在哪里,用的时候还是要足够小心。
我也看了,不管特斯拉是不是充值了,但我还是觉得它的软件算法是最牛的!
即使特斯拉好一点,也还远没达到让人安心的地步。
节目出晚了,已经有无数血淋淋的教训了。
也可能是看到这么多事故,才开始策划的节目。至少现在有这样的节目了,还可以挽救不少生命吧。
只是个辅助,不能当中路
是的,要C还得靠自己
看完我放心了,继续等等。
给智驾祛祛魅,挺好的